LUNA/UST Fiasco

關於事件本身就不多說了. 關於這個系統的介紹我覺得這個影片很不錯:

我想講的是, (以後見之明)整個系統的設計基本上就是為了騙錢. 這樣嚴格說來算不算是龐氏騙局我不知道, 但是不管是想避免被騙, 還是在適當時機參一腳, 這個教訓都應該學起來.

  1. LUNA的必要性
    穩定幣說穿了概念很簡單, 只要能夠有管道保證1枚UST能夠換成1美元就行. 那麼這個設計裡面為什麼需要LUNA?
    當然可以講出很多技術上的原因, 直接用美元不能上虛擬鍊, 用BTC/ETH太慢等等, 或者就是想推廣terra, 但是我認為實質上的原因就是為了炒作LUNA. 在UST走強的情況底下, LUNA會大批被轉成UST, 所以結果就是UST的upside完全被LUNA吃掉. (當然downside也是, 而且更慘…) 至於UST為什麼會有upside? 那就是因為下面這一點…
  2. Anchor
    Anchor protocol"保證"了UST savings會有20%年利率.
    很多人看到這個數字就不看了, 一定是騙局. 實際上也不能說錯.
    細看一點, 有人會認為這也許是剛開始促進使用的紅利, 也許是吃大家湧進crypto market的紅利, 所以雖然不持久但能拿則拿, 這也不完全錯.
    但是從設計者的角度來講, Anchor就是個保證UST需求, 從而炒作LUNA的工具.
    當UST有強大的需求, 大家不斷買進(然後存入anchor), 結果就是造成LUNA需求也上升價格不斷上漲.
    更厲害的是, 表面上看來這個利率居然還有可能是合理的. 擁護者會跟你說利率主要的來源是collateral staking和borrow interest.
    問題是collateral staking yield是建立在collateral(mostly LUNA)不會貶值的前提下, 而當供需最終達到平衡如果繼續增加供給(staking bonus)貨幣必然貶值; 不過反過來說在短期因為LUNA/UST的機制LUNA只會上漲所以問題不大. borrow interest問題就比較大了, 這個利率也是很高但是anchor subsidize with ANC token. 也就是說系統印幣出來補貼借款的人. 顯然這是不能持久的. 實際上, anchor的reserve之前也就出了不少問題, 所以維持這麼高的利率就算是短期也是很困難的.
  3. 操作
    知道了系統設計的用意, 那應該要怎麼操作呢?
    1. 買UST存著. 這是表面上最安全, 但是實際上有點被當肥羊的作法.
    2. 買LUNA等漲.
    3. 買LUNA, 全部拿去借UST出來再買LUNA, 買到不能買. 這和2.一樣, 只是最大化的利用了anchor的補貼 lever up. 同時這也會增加了anchor的利用率, 讓大家對UST更有信心導致LUNA漲更多.
  4. 時機
    當然不管是哪種操作遇到了這個事件就血本無歸了. 所以何時要抽手呢?
    這個不容易, 可能需要觀察一些宏觀因素:
    – UST mktcap: 這個很難說 大到一定程度以後1. 後勢不看好, 因為利息負擔沉重 2. 大筆買賣對市場影響也大
    – Anchor借款率, reserve: 影響大家對UST的信心, LUNA等於是UST的lower tranche, 所以如果有一點風吹草動可能就要快閃了
    – LUNA走勢: 總總因素直接影響的結果. 沒有一定是trending, 但是感覺下跌一定程度就應該趕快走人了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 發表留言

2020 Q1

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年… 時間真的是越老過的越快!

然後, 也好像有點步入人生另外一個階段… 有點過了那個新年新希望的年紀, 然後目標還是有, 但是感覺期望變少了, 管理變多了.

小時候讀書讀過一句話: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小時候這種話注定是聽不進去的. 但是現在卻不由得有點感慨. 不過更大的問題其實是努力錯方向也不見得更好, 而甚麼方向是正確的, 又往往是個後見之明. 不論如何, 到了這個年紀, 看到自己待學的仍多, 會的事情有限, 而時間精力更是有限, 還是有點無奈.

今年回台灣沒有待到過年. 換了新工作還不能一次不見這麼久. 回去主要衝著朋友婚禮還有前一天的選舉. 結果投票太久沒投忘記怎麼投了…實在就是不該一下飛機就去. 不過也算了, 反正結果影響不大. 不聊政治, 只希望台灣能走在好的道路上, 政府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投注資源.

和家人朋友聚聚聊聊, 也算是一貫行程了. 不過越是年長, 越感覺這些事情的重要. 聽很多人說工作說職涯, 但是整個社會有多少人爬到金字塔的不要說頂端, 就說中上端呢? 工作交些朋友長些技能之外, 如果只是為了薪水值得花上多少時間?

— 紀錄一下好幾年沒有連續破病好幾天–

回來的週六出門少穿了一件, 結果週日晚上就開始發燒. (不過呼吸道至今無症狀, 大家不用太擔心) 週一中午的班機回美..一早衝去看醫生結果衝去時燒也退了, 流感篩起來也沒有, 就決定還是趕飛機了.

坐飛機比想像的還痛苦. 倒不是病情有甚麼發展, 只是身體疲倦易痠痛的情況坐在777一排10人的經濟艙真的坐到最後兩三個小時有點坐不住. 還好不是回台的時候生病, 要不然飛機多3個小時不知道怎麼辦.

下了飛機看到入關人山人海, global entry還是一下就過了(不過從右邊變成左邊…右邊排很長害我一開始有點驚), 行李就等了很久. 身體狀況不好等行李也等得很累. 行李有點快搬不動了. 滿頭大汗的到家, 稍微收一點點就想來先休息補眠, 但是睡一下肚子開始痛, 人開始抖, 腦袋開始想奇怪的東西…

好像發燒發到一定溫度就會想到比較奇怪的東西. 有點像是夢, 但是更跳針一點, 我遇到的是一些concept不是情境. 這次出發前晚和回來剛下飛機都有類似的情況. 大抵來說好像都是我身體有一些不舒服的情況, 而我的腦袋好像在嘗試用一些理論解釋這些不舒服的情況…以我還記得的比較近的來說, 我好像在睡覺的同時說服了自己會不舒服是因為我忘記考慮要如何正確的使用被子(不是物理上的, 是一種沒有道理的多功能使用方式)還有訂定自己身體機能優先順序之類的.

起來發現燒到40度, 趕快跑去看醫生. 不過吃了退燒藥, 看到醫生時已經退到38度了. 醫生再做了快篩也是陰性就放生我了. 還有分享一個撇步給我: 你吃一顆ibuprofen不夠, 可以一次吃三顆喔! (otc一顆200 mg但是我回來發現我吃的是台灣醫生開的是400mg, 所以能加的沒有那麼多)

後來發現第二個主要徵狀其實是腹瀉. 蠻奇怪的是以時間算第二天才開始, 沒有在飛機上遇到運氣算是好的. 不過肚子不舒服又不能正常吃東西喝太多水還是蠻有影響的. 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是4個整天了.

為什麼要記錄, 想要趁還記得的時候, 寫下那種, 在飛機上, 感覺只要能躺在自己床上就是人生最大幸福的感覺. 昨天和前天, 那種能正常動作不時常被身體狀況干擾就很幸福的感覺. 那種身體虛弱的時候, 能有人陪伴就很幸福的感覺.

人生難道不就是小確幸嗎?

但是這表示人生可以只追求小確幸嗎? 我還需要再想想這個問題…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 發表留言

2019 Q1

好久沒有打開這個blog了… 打開一看, 居然2018一整年都沒有文章! 不知道是老了還是工作忙了?

或者, 其實沒有文章是好事, 開始寫文章就表示台灣政治又有問題了…

 

1. 九二共識

應該之前的文章或多或少也有提到吧.  我個人的觀點是馬英九八年執政, 自己抱住九二共識的後果, 是導致中共無視"各自表述"的部分, 而且最後更進一步的跳過了九二共識. 我個人認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如果能成立並沒有甚麼不好, 但是我認為只拿它做為一個欺騙島內的口號, 不是一個政黨該有的作為. 所以我不支持國民黨.

實際上蔡英文上台以後的主張和我心裡是相符的. 如果中共不願回歸九二共識歷史事實, 還是直稱九二共識等於一個中國的話, 那麼台灣政府自然也不能接受. 其實這種做法希望的並不是台獨, 比較像是希望中國可以對兩岸分治現狀有一個適當的承認. 當然之後統不統一是另外一個問題. 但是那比較像是希望這種做法可以保留想像空間的地方.

但是到了去年年底, 情況可以說是有了更進一步的變化. 在台灣政府不再讓中國吃豆腐之後, 中國的立場最後是反趨強硬. 習近平直接說出了九二共識等於一個中國, 而一國兩制就是實踐的方案.

其實我蠻訝異連國民黨都認為這是違背台灣主流民意的. 或者其實也不是訝異, 只是這就表示國民黨本來就只是把對大陸政策當作是騙票的工具…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重新考慮對中國政策的時刻. 也就是說中國現在的底線, 就是不允許兩岸分治作為獨立的主權不定期的持續下去. 這不只是號稱誰是中國, 大家都是中國的問題. 對很多人來說, 改變自由民主的現狀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是看看大家對政治的灰心程度, 然後如果其他的選擇就很大機率是戰爭, 不管是武力還是經濟外交, 我不知道, 台灣真的會有多數人是選擇後者嗎?

2. 假新聞

看了上一篇文章才發現上次也在寫相關的話題. 不過這個話題最近又到了新的高峰, 到了有些人居然主張克制假新聞的方式是要散布另外一種假新聞…

我完全不能理解. 我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 遑論效力, 基本上否定了民主制度. 如果你要同意群眾的想法是需要被操縱的, 那實行民主制度的意義何在?

當然制度本身問題是存在的, 但是面對的方式應該是從制度面去克服, 或是至少減輕這些問題帶來的影響. 我還是覺得, 一個簡單的克制公眾媒體假新聞的方式, 就是要求如果查證確實是假新聞, 必須用至少同等篇幅時間刊登更正. 比起審查, 這樣的方式對言論自由傷害更低, 處罰的方式比起罰款也更加有效. 這實施起來會有甚麼困難嗎?

不過最近也有一種感受, 就是其實假新聞能夠發揮影響力, 也是因為人們心裡有所期望. 也就是說假新聞的價值比較多是來自推波助瀾, 加深一些你既定的看法. 所以某種意義上, 如果人都只看自己想看的新聞, 處在同溫層, 那就算新聞都是真的也沒用, 因為人還是只會被自己願意看的面向導致偏見. 也許理想的民主制度是真的必須為投票設立門檻. 投票前要考試測驗, 強制投票人閱讀過一些以確認比較具公信力的內容, 然後列舉被選舉人在相對應議題上各自的主張, 之後才讓投票.

不過我覺得, 這些也都是空談. 也許最大的阻力是政客本身之間的同流合汙. 現在兩黨同偏資方, 前瞻建設大家一起分, 也許很多事情是沒有人希望被普遍傳達的吧.

3. 販賣恐懼

一直以來, 我對於一種選舉的宣傳特別反感, 就是販賣恐懼. 經典例子就是2014國民黨推出的中韓FTA的選舉廣告. 宣稱不接受九二共識就等於要戰爭也是類似的意思. 或者像是同志教育…

不過最近這個想法有點鬆動了. 也許對於某些人來說, 這些恐懼是真實的吧. 所以對於不實的, 我們應該做的是宣導正確的想法, 對於不確定的, 那可能只能接受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像是擁核廢核之間, 對於一些人來說, 廢核的主張已經近於販賣恐懼了吧. 但是對於另外一方的人來說, 這樣的恐懼也許是非常真實的.

也又是說, 販賣恐懼本身並不是錯的, 只有在明知資訊不實而為之的情況底下才是…

反過來說, 很多以這種角度出發的宣傳可以在想想… 因為在非支持者眼中這多半都是反效果.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 發表留言

兩件事情

本來是想先靜下心來寫寫關於民主制度的看法,但是這禮拜James Damore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朋友之間也是意見分歧, 好像是該先寫寫這個.

%                                                                     %                                                                    %

事件本身我就不重複了.  朋友之間的看法我覺得盛行的有這幾點:

1. 文章的內容與其說是討論不如說是暴露了作者本身的偏見

2. 很難證明或是反證男女間平均的差異是否真是源於生物性的差異而非歧視或是其他歷史性等可能控制或是改善的因素造成

3. (一部分是由於論點本身)公開寫出這樣的文章本身無助於現在的情況, 反而火上添油

這三點本身我是同意的. 但是我有兩個認知感覺上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樣:

1. 我讀過原文時並不感覺會有造成人很大不快的可能性. 當然這和我不屬於被討論族群也可能有相當的關係. 我確實覺得作者行文本身是有相當偏見的而且立論不足, 但是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偏見何其多(看看台灣擁藍綠的朋友之間), 很多時候公開的討論我覺得是最能夠去除偏見的方式. 我有點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看了會不快, 畢竟寫的東西不是針對個人而且作者也聲明了個體差異遠大於整體的平均. 一開始我是覺得感覺就是有些人玻璃心比較嚴重, 倒也不足為奇.

不過後來想想, 這樣整體平均的差異對於被評斷的族群來說確實會造成問題. 很量化的來說,在對一個人不很熟悉的時候, 簡單的bayesian inference就會從整體族群平均出發, 甚至在剛有一些個體的觀測的時候會把好結果解釋成運氣. 所以屬於這個族群的人一開始就會背負著不利, 而且考慮進去工作環境的feedback loop的話影響更深. 對於有切身經驗的人來說看到這樣的講法應該就會很不爽, 所以這不能說是玻璃心的問題.

但是, 我覺得問題並不是不講就解決了; 心裡會這樣想的人依舊是會想, 不管是基於個人觀察還是偏見, 而這才是更大的問題. 針對前面的bayesian inference,要能夠根除這樣的問題,唯一的方式就是確保這樣的差異不存在;也就是說,以google為例,理論上最好的方式, 是要確保進去的男女工程師工作能力上沒有系統性差異. diversity存在的目的,應該是在去除工作環境對特定族群的不利, 而不是保證特定族群的比例.

諷刺的是不管出發點是不是偏見, 方法和動機是不是錯誤, 就結果來說Damore確實是想要達到這樣的結果. 這也衍伸到我想講的第二點:

2. 我相當不能認同google就這樣把人解僱了. 我覺得你可以跟他說講這些話造成的影響,跟他討論他論點哪裡錯誤, 研究實際上具體是那些情況導致他會想公開寫這樣的文章. 如果他文章已經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你可以不要讓他擔任管理職, 讓他去做那種他覺得不需要合作的工作. 我覺得在討論的問題本身明顯是存在的狀況這樣開除人不僅對當事人不公平, 也只是把事情壓在檯面下並不能解決問題. (當然如果實際情況是google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純粹是Damore自己心理有問題…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過根據上面的論點, 就算真的是這樣google應該也很難確定才是)

基本上主要就是因為2. 這個點, 讓我看到批判Damore的文章會覺得有點難以接受. Political correct是一回事,確實是需要注意, 但是你公司內處理的方式也應該是相對的模糊的. 講錯話讓主管不開心升不上去這種事情本來就是天經地義(或者說你有本事自己找出路是應該), 但是講錯話就直接開除這就太過了, 畢竟甚麼樣的話能講不能講一開始也沒有明訂的標準. 此例一開,之後相信在google裡面稍微有爭議的話題大家恐怕也不會去碰了吧. 這樣是好是壞我覺得很明顯.

%                                                                       %                                                                                %

好了, 回到民主政治的話題.

這個話題的來由, 是看到這篇文裡面的討論:

反民主論:菁英政治會比民主政治還要好嗎?

也有看到一些朋友們的討論.

 

民主政治的問題我想大家多少現在也都有一點切身的了解… 以下算是我個人的觀點啦:

1. 我覺得一人一票,一票一值本身顯然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也不是有甚麼本質上的正確性,但是可以說是一個很方便定義又相對來說沒有明顯的不公平的方式. 和我們看一些style factor performance用quantile equal weight是差不多的道理.

2. 所以要從這邊改善的話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覺得問題是出在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最佳化目標, 一些改變權重/限制投票權的方案不見得會更好,  有被偷渡特定目的的可能,  而且要說服群眾把自己的票交出來並不容易.

3.. 我認為能夠說服別人也是一種核心價值. 強行實施一些對整體有利甚至雖然遭反對但對個別群體其實也有利的措施, 我覺得雖然效率很好但是我價值觀上不認為這種應該實施.

4.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我覺得現行民主制度其實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問題其實是出在資訊的傳播. 這有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特定群體很自然的會因為各自的利益而選擇性地強調對自己有利的訊息. 第二個就是對於具備一定複雜度的議題, 散播謠言所需的氣力遠低於驗證某個報導或是論述的真實性. 也就是說呢, 我認為在一人一票的制度底下, 遵從群體在個體在具備充分資訊之下(但只是說個體本身在有意願的情況下能夠足夠容易取得正確資訊, 並不要求個體必須去接觸這些資訊,)所做出的決定已經是個夠好的制度了.

5. 重要的是, 我覺得以現在的科技把資訊取得容易化其實是可以做得到的! 相較於幾十年前,現在資訊取得容易得多也透明的多, 問題是雜訊同時也變多了. 其實驗證這些資訊只是一次性的工作,應該要建立一個容易搜尋的資料庫把這些訊息的真假和驗證過程都記錄下來.如果這樣的資料庫能累積足夠的用戶和可信度, 那就可以省下大眾極大的時間, 也讓製造和散播謠言失去意義. 有人也想來做這個的嗎~XD

講來奇怪,在好幾年前的反媒體壟斷的事情的時候, 我就一直想不透關於新聞自由的尺度的拿捏. 在我看來, 一個報導裡面, 包含了事實的層面和評論的層面. 而很自然的, 我們應該給新聞的自由, 應該是評論的自由, 而不是捏造事實的自由. 當然勉強來說,我覺得新聞對於事實還是可以有選擇性報導的自由,所以關於事實本身其實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尺度在,但是把界線放在你不能把未經驗證的消息當作事實報導, 更不能自己編造, 我覺得應該沒有甚麼爭議. 不知道這裡面有甚麼我還不了解的事情…

張貼在 生活, , 新聞與政治 | 發表留言

回首來時路

有時候, 心境會突然回到過去,  對於現在朝五晚九, 兩個人住在美國一個小公寓的現實, 感到十分不真實. 也許是看了小時候看的小說, 玩了小時候玩的遊戲, 更常也許只是一覺醒來, 做了關於以前生活的夢?

有趣的是, 在夢境裡, 或者是回想之中, 在MIT的幾年似乎很少出現, 淡忘的很快. 一部分也許本來就是如此, 人生中20來歲的6年本就不比十來歲的6年; 不過另一方面, 我想這還是和那幾年之中專注的事情有關.

小時候對科學研究的憧憬, 一直其實到大學畢業都沒有甚麼太大的改變. 到了研究所自己努力了幾年, 才漸漸發現做研究和想像的不太一樣.

想像或者是理想之中, 物理是了解事情運作原理的學問. 很重要的一個特徵是它必須從很基本的少數的假設出發, 然後往往有著深遠的多樣的影響. 或者是反過來說, 很多樣的有趣的觀察背後, 往往指向的是很少的幾個, 根本的原理.

以我自己做研究的經驗來說, 這套理想上是成立的, 我們想要研究一些有趣的setup, 還是根本上從簡單的many body theory出發, 結果也還是希望能解釋那些看到的現象. 但是實際上來說這樣的exercise已經是比較複雜的: 雖然理論本身寫下來簡單, 但是裡面有各式各樣的effects像是renormalization screening, berry’s phase, exchange coupling, symmetry breaking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emergent phenomena"本身不再是簡單的, 而當它們彼此互相競爭的時候, 結果可以是很複雜的, 甚或是任意的. 當然, 實際上某種程度也必須需要是這樣, 否則簡單的理論沒辦法出產出複雜的結果.

不過對於自己的研究來說, 結果就是和理想是背離的越來越遠, 雖然起始點看似簡單, 但是中間選擇其實很多, 得到的結果也不見得有甚麼普適性. 很常看到的結果就是, 用來解釋的關鍵其實是看選用那個effect, 而這些候選的effect比較像是theory based來源可能有點曲折, 而不是直接data based. 這樣的故事本身當然有時候有很深刻的意義, 像是topological insulator的bulk-edge correspondence或者是linear response from AdS/CFT之類, 但是總體來說, 我覺得, 就是解釋本身有相當的複雜度, 難以一言蔽之. 以學科來譬喻的話, 可以說有種從物理變成化學的感覺.

時間跳到現在, 從事現在的工作快滿一年了, 看到了很不一樣的風景.

自然界的定律, 先不管簡單還是複雜, 總之還是deterministic. 有趣的是, 經濟或者是financial markets似乎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但是也不是說沒有規律, 某個方面來說, 規律反ˋ而太多.

舉個例子來說吧. 昨天AMD股票, 在公布Q1 results之後, 暴跌了25%.

市場這樣子的反應能預測到嗎? 我覺得不能. 能解釋嗎, 就好像可以. 如果你細看它們的結果, Q1 revenue或是獲利都和預期的差不多, 但是Q2的margin guidance還小幅下滑, 造成投資人信心崩盤. 畢竟這個公司最近都在虧錢, 如果轉虧為盈的機會不是現在又不知道要等到甚麼時候, 那麼股票的價值修正也是正常. 也就是說, 如果你仔細的收集這家公司的資訊, 也許你是可以預計到這次財報如果沒有告捷, 就會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向下修正.

也就是說, 對我來說最大的不同, 在於現實中隨機性的來源, 並不是本質上的或是統計上的, 而是源自於對細節的無知.

這同時也造成了, 這個市場中多端的可預測性. 確實沒有甚麼是完全確定的, 但是很多事情平均來說都有一個傾向. 譬如說value trade, risk-on risk-off, business cycle effects等等, 更甚其實很多事情你直覺上覺得可能相關, 仔細看進去都或多或少有影響. 這和作物理的想法是完全相反; 這裡我們尋求的指標先天上就不是一個獨特的effect, 而是很多龐雜的, 千頭萬緒的, 需要很多data來整理的信號, 每個都不是絕對的, 但是如果能累計在一起, 可以給出相當程度的預測. 反過來說, 沒有甚麼深刻的原理, 很多層面都是簡單的效果簡單的影響, 端看你有沒有看到正確的面向, 把它正確的加總在一起.

以物理的角度來說吧, 也許這就是個near criticality, out of equilibrium regime, 所以很多細節都變得很重要. 但是知道這個, 對於真的去預測去了解, 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

寫到這裡, 回頭想想, 不知道, 這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呢?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 5 則迴響

2017新年雜談

今天是新年第一天工作, 早上毛毛雨, 晚上外面狂風暴雨, 實在不是好兆頭.

有些事情看到想過來不及寫, 一年就匆匆過去了… 難得現在有點時間就來回頭提一下.

第一件事情是關於服貿.

服貿的風波也過了好一陣子了.  為什麼現在要回來提這個呢… 這是因為我在念CFA的時候念到一個很基本的, 關於trading bloc的觀念. 這講起來很像小時候社會課本裡寫的(不過小時候沒念到): 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整合的程度從低而高有分好幾種, 詳細有興趣可以自己google看看這裡就不全提了, 重點是FTA算是低度, 而中度到共同市場, 意思是容許各種資源自由流動, 高度才到像是歐盟這樣共用貨幣和對外貿易政策.

FTA大家都知道是甚麼了, 那問題就是服貿算在哪裡呢? 依我個人的理解, 服務貿易協定基本上是容許服務業的流動, 也就是容許人力資源的流動. 所以以這種分類來看應該是屬於共同市場的一部分. 當然不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 所以有了服貿並不等於形成共同市場.

講到這大家應該也知道我想要講甚麼了… 當初不是有文宣提到先服貿後貨貿, 這是全世界首個例子嗎? 那時雖然也聽了這樣講, 但是總是說就算是首例, 也不見得有甚麼不可以吧, 這樣子的想法. 但是我現在就知道了, 從國際貿易到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講, 沒有貨貿就先在談服貿怎麼說都是很奇怪的事情. 當然確實一定要說的話, 這個層級有沒有非得這樣來倒也沒有一定, 也沒有人規定非得把貨物自由貿易的economic surplus領完才能考慮進一步整合…但是我想說的是, 貨貿和服貿本質是相當不同的; 用FTA這樣的說法來掩蓋這其實是更進一步的整合這件事情, 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再退一步來說, 服貿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想像今天我們真的往共同市場的方向走, 會是怎麼樣的未來呢? 允許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 人自然會往高薪的地方去. 就像是美國的加州或是紐約. 台灣企業如果不願意向上提升加薪就變成要雇大陸二流的人才, 讓本地經濟更加停滯不前. 就算只講服務業好了, 讓台灣一流的歌手, 攝影, 甚至到造型師 通通整天往大陸大城市跑, 好像我看到報導在講今年台灣跨年沒甚麼一流的歌手…

總之…雖然是後見之明啦, 但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看, 大陸在服貿過不了後不和我們談貨貿實在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本來就是以經促統了, 談不成誰還來談個對你可能有利的FTA…

第二件事情, 是我在fb上看到關於柯文哲還債的一則評論: 連結在這

看過去的時候我覺得很迷惑. 主要的點就是, 又說郝龍斌8年還230億, 又說66億年度償還是他編列的, 這數字兜不攏啊. 這樣子我沒辦法比較柯文哲到底是有省錢(和前者比)還是嘴砲(後者)

不過這去查個資料就明白了. 資料在這裡

現在很方便這種列表網路上都可以看到. 講起來很單純的, 還是還, 可是同時也可以新借啊. 這就是為什麼郝龍斌可以每年還66億+但是8年只還230億. 重點是靜收支嘛. 你還債還了多少, 馬上就借舊債換新債也沒有意義啊.

所以柯文哲會不會省錢, 我想, 不是只看說那66億是郝龍斌編的這麼簡單.

當然, 另一方面兩年和8年平均去比也是不公平的,  更進一步說光是比省了多少錢也沒有意義, 也要看花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 2017世大運看柯文哲會花多少錢, 我想就是一個不錯的指標.

只是, 有這樣子帳號的名字po這樣的文章, 我想問的是, 你家人知道你在這邊上網騙人嗎?

 

 

張貼在 , 新聞與政治 | 發表留言

Living the dreams

好不容易, CFA lvl 1的考試終於過去了. 這兩個多月, 每天回家的路上都拿著pad一頁又一頁的滑過; 三千多頁的書看過去, 大部分都是通識課程等級的知識, 不知道多久以後又會全部忘光? 考完的隔週, 每天回家不需要抱著書看的感覺一開始很美妙, 有一點點像是當兵放假出來的感覺, 但是也維持不了多久, 現在又消失了.

謝謝在臉書上和我說生日快樂的朋友們. 想要一起回, 結果一不留心就過了一個多月. 週一到五有工作的日常, 想找出時間整理寫個網誌, 真的變得困難許多. 以下和大家報告一下又過了一年有甚麼變化…

從去年十一月中開始, 我就跑去上班了. 一方面也是自己做trading遇到一些瓶頸, 另外一方面就是辦綠卡雖然是EB2 NIW還是要有個工作比較妥當. 當時找工作也不能說是很順利, 不過運氣不錯遇到Deutsche Bank有想要找有數理背景的人. 寫了份考卷, 講了幾通電話, 就讓我去了, 雖然只能先簽半年當external contracting role. 運氣不錯的是, 去到的group裡面老闆人很務實很直接容易溝通, group裡面其他的人也都滿友善的. 而且居然還有認識的人在同一個group, 這真的也是很巧…

在DB的工作主要是一些interest rate和credit derivative pricing或是risk modeling. 出去工作在我看來很大一個好處是可以知道這些big market player是用甚麼樣的model, 很多面向自己沒有遇到實際的問題是很難想像的到的. 這些model很多說實在也不是多厲害, 主要的課題是要能夠accommodate market price, 然後有一些主要的feature像是tranche waterfall payout structure, interest rate term structure還有funding cost要有考慮到.

除了financial modeling以外, 工作見識到的另外一項日常, 就是read/debug/update code. 我是第一次接觸一個團隊這樣的project, 20年下來累積的code超過百萬行, 我負責的部分會看過去的也有個幾萬行吧. 這才了解到為什麼需要search而不能一行一行看下去. 有時候工作半天抽身出來, 想起來會覺得有點在code海裡游泳的感覺. 不過有趣的是這讓我想起了從大學的經驗來看, 其實我很擅長(debug)這樣的工作, 但是這個能力我在研究所完全沒有用到!

最後一件見識到的事情, 就是辦公室間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了. 很有趣的是, 這方面溝通不良的問題遠比想像的嚴重! 不知道是不是公司文化的問題, 感覺分工分得很細, 各個project也都有PM在掌握進度, 但是細微的分工反而導致很多人對於似乎不在自己分工之內的問題不夠關心, 從而浪費很多時間. 舉例來說好了, 我還在DB的時候有一個月主要都在幫忙他們的CCAR team做Net Interest Income (Nii)的projection. 這整個工作我覺得有10個人左右在做吧. 講起來其實工作本身概念很簡單, FED給出一些economic scenario, DB research的人會負責去用他們的模型算出每個scenario的LIBOR rates, 然後整個Nii要做的事應該就只是把利率乘上本金加一加就完了!

那麼問題是甚麼呢? 開頭是各個line of business的紀錄很凌亂, 而請他們提供資料時, 他們並沒有善盡data cleaning的責任. 資料的格式和我們後端用來計算的model有點關係, 但前端並沒有把資料完全整理成正確的格式, 很多欄位可能資料還是缺漏. 這說起來是個溝通的問題, 也許front desk對model需要的input定義等等不是那麼理解, 但是後端光看他們提供的資料有時候也無法判斷正確的資料應該是甚麼.

然後就是決定計算的model的人和實際上負責implement的team是不同的; 負責implementation的人並不了解model而只是負責實作; 但是決定model的人並沒有小心的提供完全正確的例子和算法. 而在我的group和CCAR team之間也有類似的問題: 對CCAR來說是明顯的, 但是當初幫他們implement prepay model的我們的group人並沒有意會到他們也必須對將來的生意做prediction所以會有一些loan origination date是在未來. 甚至因為要輸入projected libor rates所以不能用我們一般based on market的interest rate model這點也沒有溝通清楚, 差點又要出事情.

我在裡面基本上就是個打雜的, 但是有一陣子我都覺得這銀行沒有我好像就要倒了…

這些細節的問題之外, 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當把一個很大的問題分包出去各自解決之後, 有時候各細部的model assumption各自看來都還算合理, 但是合起來給出的結果就變成是荒謬的. 是說後來, 雖然Nii的計算如期完成了, 但是CCAR最後還是沒有過. 那時我已經不在DB了, 所以原因也不是很清楚…

在銀行工作是也還ok啦, 老闆也很願意把我簽下, 但是還是回加州和老婆住比較實在~ 當時三月左右吧, 想說如果待紐約就繼續做就好, 也沒有特別認真找工作, 只有去半年前interview到一半的Ginkgo, 和朋友介紹的, 現在在的AllianzGI. 當時找工作就順利許多, 都有拿到offer, 所以就順利的回加州了~

現在的工作和在銀行裡不太一樣. 在buy side我們願意take underlying risk然後相對來說leverage就低, 所以並不像investment banking對數學或是risk modeling那麼斤斤計較. 不過相對的對underlying risk的了解的需要變多了. 股票為甚麼漲跌是甚麼因素, 現在不能說是個jump diffusion process就完了, 還是需要儘可能多的理解.

另外像我們一年turnover~100%來說, 資料的量真的相對作high frequency少很多. 而且時間尺度一旦拉長, 十年前好的投資方式現在還能用嗎? 也很難講. 我原本想像中的程式交易, 能適用的時間尺度似乎很難拉到這麼長. 當然我們有時候也會在想machine learning的development對我們這行有沒有幫助, 但是至少表面上看起來, 不如對市場的理解的幫助多些. 又最近看到許多市場很大的反應, 像Russell 2000和石油在這個月都出現了十五年一見的漲幅, 尤其股票居然在trump當選後是上漲, 真的是讓人跌破眼鏡不能理解.

同時因為現在也要顧一些operation方面的事務, 意會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其實作finance有兩種, 一種是數字很重要都要非常正確的, 而另一種是差不多就可以的. 有時候差很多也還是可以. 前者是類似於記帳的, 或是一些定義和規則, 我們交易的時候必須要很清楚知道; 後者則是model dependent, 或是說是對未來的預測, 因為範圍很大, 精確也沒甚麼用. 剛好我現在和之前那兩份工作其實都是處在兩種工作交集的部分. 我一開始沒有理解到, 但是心裡對精確度的要求把這兩者分開是非常重要的.

這篇文章標題我寫了living the dreams. 怎麼說, 我從小到大, 念書學東西根本上的動力, 其實就只是希望能更加了解這個世界. 學物理學了很多年, 有多學到一些物理, 但是老實說稱不上對世界有多甚麼了解, 某種意義上距離現實反而更加遠了. 現在的工作事務性的部分不談, 投資決策的部分真的可以讓人從很多不同的方向去看. 雖然說現在還不知道哪些事情是真的看得出門道, 也許做了半天很多事情終究也還是不知道, 但是我現在覺得很幸運能有這樣的機會.

 

張貼在 生活, Finance, | 1 則迴響

求婚大作戰

最近這幾個禮拜被Kelly推坑, 又一起看完了這部日劇.

倒也不是說覺得是多厲害的作品, 可是以日劇來說, 一個大故事直接從頭演到尾的, 這幾年來倒也是不常見了. 看完全部和SP, 感覺有點像是看了一部好長的浪漫愛情喜劇片. 說穿了就只是主角Ken和Rei從頭到尾都是互相喜歡但是說不出口導致錯過最後校正的故事, 不過劇情的刻劃蠻到位滿可以引人共鳴, 看完了感覺還滿好的.

有趣的是, 穿梭回過去, 與其說是不斷改變歷史的嘗試, 不如說其實是為了演出各個階段男女主角發生甚麼樣的故事. 劇中對於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件著墨很少, 演出來的都只是這次回去的過程. 劇情最後的安排也算是有這樣的味道, 介紹完了過去全部的事情, 總結還是得要回到現在.

比起是要給出甚麼樣的寓意去論證改變過去怎麼樣不如活在當下, 這毋寧說只是劇情安排的一個起承轉合的弧線吧. 不過這樣的安排我覺得留下了一個遺憾, 就是因為劇情主要是從Ken的角度描寫, 男二這個角色和女主的感情線刻劃的有點薄弱. 應該要演一集是Ken去跟蹤兩人約會之類的啊XDXD

沒有把女主和男二的感情演出來, 衍生的問題就變成了整齣劇的結尾有點邏輯的維和感; 要嘛是Rei從頭到尾都是喜歡Ken但是這樣感覺怎麼會搞到和別人結婚這種程度有點不合理, 要嘛就是Rei的心態被Ken回到過去的行為漸漸微妙的改變了, 但是如果是這樣, 感覺上歷史變了婚禮應該也要不存在了才比較合理. 沒有女主對男二愛情的重量, 實在很難去平衡那種聽到那席話之後行為上劇烈的改變啊.

不過是說單純一點的劇情也不是甚麼壞事啦. 我看到Rei 20歲生日那集他們那樣錯過就覺得很無奈了(應該大家都是吧), 下一集Ken如此無用看了超生氣, 如果之後再看Rei和老師約會不知道會怎麼想XD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 發表留言

[Hate] Goodbye ebay

I closed my ebay account today.

Seriously. I’ve never seen such bad customer service practice.

Okay, surely it is my fault not to spend my ebay bucks within 30 days.

But what is this stupid policy that a promotional credit that is issued every 90 days only last 30 days? And if you are sending out so many promotional emails, why not bother sending out a reminder telling me that my promotional credit is expiring?

And really, refusing to just pushing off the expiration for a week even after calling in? Seriously?

Apparently ebay is targeting not-so-wealthy people. Otherwise, they should know that the time I spent calling in can earn me more amount than that promotion credit, and I don’t even have to spend it on ebay.

For me it is just a feel-good-act that I don’t what to just lose this $20 ebay bucks whatsoever. It should be a nice opportunity to show how a company treats their customers.

But now I know. My money and time is better spent elsewhere.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 發表留言

C++裡的const_cast

有點奇怪, 這個問題我在網路上一下沒有查到很好的答案…不知道有沒有比較熟這個人可以解答一下…

問題是這樣的:

我現在要在一個const member function裡面initialize這個class底下的一些cache. 這個cache本身我declare成mutable所以沒甚麼問題, 但是它裡面是要hold一些pointers指向一些其他member variables. 當我initialize這個array的時候如果不用const_cast就會有compile time error.

compile time error也可以理解, 因為這是個const member function, 所以所有指向member的pointer都被自動上了const, 所以他們不能被assign給我新initialize的不是const的pointer. 概念上我覺得正確的作法是在這個function的scope裡面被assign的pointer也要自動上const, 但是C++好像沒有這樣的功能…?

所以我做的事就是把那些pointer cast成不是const然後我才能initialize我的cache. 但是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 3 則迴響